自救方案
不论海洋污染病原体是正在增多,还是比我们所知的还要普遍,弄明白它们进入海洋的途径才是减少这类病原体的主要方法。研究人员有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现在,人类已把陆地与海洋之间的很多传统屏障清除掉了,比如搬到一个新居住地时,人们往往会“铲除湿地,而湿地是一个天然‘肾’,可以很好地过滤污染物”,米勒说。此外,由于居住地的街道、水渠和管道越来越密集,污水经常被直接排入大海。这两种趋势使得大自然的天然机制无法发挥作用,污水没有流经海岸海床这道天然屏障,得不到缓冲和过滤。而病原体总是足智多谋,擅于抢占先机。环境的改变“让它们有机会找到新的家园,然后逐渐繁衍生息开来”,格里格说,“进化就这样发生了”,这其中也有我们的“功劳”。
人类喜欢带着家畜——无论是猫、狗、负鼠,还是奶牛——到处迁移,这使得形势更加严峻。几年前,海獭、海狮、斑海豹陆续搁浅,死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及其相邻的美国华盛顿州的海岸上。拉维尔迪和格里格发现,它们都感染了犬新孢子虫(Neospora caninum),这是一种会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奶牛产生感染性流产的主要原生动物寄生虫。
好消息是,米勒说,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不用杀死所有的家猫。社区应保护湿地,并让排放物在到达开放水域之前,被湿地净化。我们可以通过少用混凝土,摧毁一些现存的柏油马路来恢复湿地。同时,必须避免动物养殖场的大型废水池的水泄漏到通向大海的小溪和河流中。在某些情况下,一些小举措就可以解决问题。有调查显示,在奶牛场和河岸之间加一条植草带,就能很明显地减少进入水域的污染物含量。
至于猫的问题,科学家正在加紧研制一种对抗弓形虫的疫苗。在疫苗研制成功以前,海獭的命运仍掌握在我们手中。米勒说,那些养猫的人应该尽量将猫控制在室内,不让他们的宠物到户外排泄,还应通过节育措施控制那些宠物猫的不必要繁殖。我们大家都应该更合理地使用抗生素,不让多余的药物流入下水道。处理过期药物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合理措施回收。
社区应要求人们更好地处理人类和动物产生的污水。格里格说,我们必须对废水进行过滤,“用氯气对废水进行杀毒除菌是不够的”。米勒则记得小学老师说过一句话,“稀释是解决污染的办法”。我们排出的污水还有下游的动物,正反过来如鬼魂般缠住我们,幸运的是,一些小举措就可以逐渐改变这一切,产生大影响。如果拯救一只海獭不足以成为净化废水的理由,那么突变污染病原体对人类的重大威胁则让我们别无选择。
本文作者
克里斯多夫?所罗门曾是《西雅图时报》(Seattle Times)的记者,常为《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户外》(Outside)及其他媒体撰写关于环境和户外的报道。
本文译者
邵吟淇是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生。
本文审校
彭兴跃是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海洋学博士,现研究方向为细胞芯片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