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看飞碟探索UFO之谜吗?不如现在就去下载《来自外星人的讯息》电子书了解ET外星人人类的起源真相吧!

“月宫一号”零氧供给志愿者密闭生存105天

0

航天员要在遥远的太空中生存,离不开氧气、水和食物。目前,航天员去太空只能一次性携带充足的食物。人类在未来要实现更长时间、更远距离的太空探索,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使氧气、水和食物在某一系统内通过生物技术实现再生。“月宫一号”就是这样一个系统。在“月宫一号”中,100%的氧气和水、55%的食物都能再生,这是北航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刘红教授带领团队,集成10年来的研究成果。

昨天上午10点18分,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内,“月宫一号”的舱门缓缓开启,谢倍珍(舰长)、王敏娟和董琛3位志愿者先后走出舱门,至此,他们在“月宫一号”内进行的为期105天的科学试验获得圆满成功。“月宫一号”是中国建立的第一个、世界上第三个生物再生生命保障地基有人综合密闭实验系统,是能与地球媲美的“微型生物圈”,可实现航天员在远离地球的太空长期生活的目标。

“月宫一号”是什么?

舱内充满“田园气息”

在北航体育馆的南侧有一栋蓝色屋顶的一层建筑,总体积约300立方米的“月宫一号”就安放在这里,由植物舱和综合舱两个椭圆形的白色舱体组成,通过舱门与外界完全隔离。

植物舱面积约60平方米,为三层立体栽培的空间,分隔为两个植物间,透过植物舱的玻璃看过去,里面如同一片花园,有葱绿的麦苗和各种开着小花儿的蔬菜。舱内栽培着研究人员筛选出的5种粮食作物、15种蔬菜作物和1种水果。

综合舱面积约42平方米,包括了居住间、人员交流和工作间、洗漱间、废物处理间和昆虫间,其中昆虫间里是舰长谢倍珍用秸秆等饲养出来的黄粉虫,也就是俗称的面包虫,能为志愿者提供动物蛋白和脂肪。综合舱也是一片充满“田园气息”的环境,厨房里还有浅色的木制桌椅。志愿者之一的王敏娟在出舱时笑着说,舱里的空气比外面好,“PM2.5比外面低多了”。

“月宫一号”如何运作?

氧气零供给 志愿者生存105天

“月宫一号”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植物舱内会产生富含氧气的空气,经过净化后可以提供给人和动物,这是志愿者在舱内所呼吸氧气的唯一来源。而综合舱中的人、动物以及废物处理的过程会产生含有二氧化碳的空气,这些空气经过净化后又送回植物舱,供植物光合作用使用。

水是生命之源。在植物舱中,无论是小麦这样的粮食作物,还是菠菜、马齿苋、生菜这样的蔬菜植物,都因为蒸腾作用而会产生冷凝水,通过净化和微量元素的补充,这部分冷凝水可以满足志愿者的饮用和生活用水。刘红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舱内每天可以回收到300升的冷凝水,“三名志愿者一天用水量约为75升,完全可以满足”。

剩余的水则与净化后的生活废水和尿液一起用于植物栽培。而植物舱内不可食用生物量(如秸秆等),也可以与综合舱人的粪便和食物残渣等废物一起用于植物舱内的植物栽培。

志愿者在“月宫一号”里吃什么?

面包虫是肉食主要来源之一

昨天上午“月宫一号”舱门开启,舰长谢倍珍一出舱门就给大家送上了他们的“礼物”,四季豆、胡萝卜、毛豆、油莎豆……那是他们的劳动成果,也是他们在舱内的主要食物来源。

谢倍珍饲养的黄粉虫俗称面包虫,这是他们的肉食来源之一,对于吃虫子三人刚开始会有些心理障碍,但慢慢也就接受了。“总厨”王敏娟说,通过烹调,这种昆虫不会有任何异味,吃起来有些像薯条,谢倍珍则会把黄粉虫磨碎夹在面包、馒头里。最重要的是,它能为三人补充动物蛋白和脂肪。

本组文/本报记者董鑫

摄影/本报记者魏彤

对话

“月宫一号”每天运行成本1万到2万元

对话人:“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刘红

北青报:“月宫一号”花费了多少?

刘红:这个项目自2004年启动至今,总花费只有大约2000多万元,建“月宫一号”花了约1000多万。每天的运行成本约1万到2万元。

北青报:如何确定“月宫一号”内动植物的品种?

刘红:看营养成分,根据人的需要去选择。也要比较容易种植,植物的生长周期要短、个头儿比较矮,最好是不需要光周期的,也就是晚上不需要“睡觉”的,可以持续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选择黄粉虫也是因为它好养,而且与人没有感情交流,吃起来心理障碍比较小。

对此有何意见?欢迎在此发表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