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看飞碟探索UFO之谜吗?不如现在就去下载《来自外星人的讯息》电子书了解ET外星人人类的起源真相吧!

走进重庆:浓淡相宜钟秀隽永的山水画卷

0

竖井的终极深度

芙蓉江边的洞穴系统

芙蓉洞是新开发的洞穴。1993年5月被当地村民发现,次年5月对外开放游览。迟开发的好处是破坏较少,没有风尘味。陪同我们的县旅游局副局长刘志权简单介绍说:“芙蓉洞的特色,这么说吧,它是中国唯一一个荣获世界自然遗产称号的溶洞。”

走在幽暗的山腹里,森冷的气息,让人回到史前时代。我看过不少溶洞,多用彩灯,浓妆艳抹,花花绿绿;芙蓉洞的布景灯光多为白色,偶尔才点缀几盏彩灯,显得素面朝天,自然朴实。对此,刘副局长解释说:“有些游客不满意,说你们的洞不好看,很单调;其他地方的洞穴都是五颜六色的。这我们就没办法了。芙蓉洞是世界遗产,要求比较严,彩灯不利于保护。”

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做了妥协,装上几盏彩灯。这很无奈,任你再精彩的自然,也需要艺术点染,才能讨得大众欢心。

说说芙蓉洞的几件镇洞之宝:一是巨幕飞瀑,实际上是两排优美整齐的石钟乳从洞顶悬挂到地上,仿佛帘幕低垂,飞瀑凝固,我觉得更像筷子夹起的两把挂面;二是银丝玉缕,一种附着于岩壁的石花,洁白如雪,纤细如发,因为离得太远,被许多粗心的游客错过,我用相机的长焦镜头拉近,才得以一睹芳容;三是珊瑚瑶池,这是一种沉积于水中的方解石晶花,据说举世罕见。平心而论,巨幕飞瀑华美壮观,雅俗共赏,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至于后二者的精彩之处,更多还是专业人士才能看懂的科学价值。

我们走过的芙蓉洞全长2800多米,事实上,这只是整个山体庞大洞穴系统的一个局部。1994年以来,众多中外洞穴探险队聚集在这一带考察,发现了数十个相互连通的洞穴群和竖井群,称为“天星竖井—芙蓉洞喀斯特系统”。要了解它们的意义,我们必须先了解这座大山的几个数据:山脚乌江江面海拔175米(原芙蓉江面应与此相当,但2000年芙蓉江口筑起水库,水位提高到310米),山顶最高海拔1286米,落差达1111米。也就是说,它们有超过千米的巨厚包气带。

竖井其实就是垂直的落水洞,相当常见。不同的是,分布在山顶的50多个天星竖井群,囊括了中国最深竖井的前4名,其中汽坑洞以垂深1026米夺冠。这些竖井,上半部均为笔直的竖向洞道,下部则连接芙蓉洞等多层横向洞穴,在纵剖面上构成“L”形,地质学家形容为“像一张挂在空中又拖在地上(延长)的渔网”。这种形态,直观地描绘出长江三峡地区第四纪的地壳抬升运动:前期表现为持续上升,后期则转换为间歇上升。

从观景的角度看,芙蓉洞的最大遗憾是变成了一个旱洞,除了珊瑚瑶池一小潭止水,缺乏暗河、涌泉、飞瀑和滴水。这是一个早已废弃的伏流通道。这很正常,芙蓉洞如今已经远离江面(洞口海拔480米),位于不含水的包气带。可以想象,许多万年以前,它曾经是一条水势浩大的暗河,河水水平流动注入芙蓉江。后来山体抬升,芙蓉江下切,地下水系统下降到更低一层,蚀穿出一条新的溶洞,辗转注入芙蓉江。

每次山体的间歇性抬升,不但增加了包气带的厚度,还留下一条暗河遗址。只有在最低、最接近芙蓉江面的那层溶洞,溪水仍然于黑暗中奔流,勾勒出今天地下水的潜水面。同样,这个潜水面也决定了天星竖井群的终极深度——勇敢与努力,并不保证你能找到最深的竖井。

中午在江口镇的悦来酒家吃饭,下午游芙蓉江。像乌江一样,芙蓉江是一条充满激流险滩的野性河流,曲流深切,两岸高耸入云,当地曾开发过漂流项目。江口电站建成后,演变出一个高峡平湖。

我不喜欢温驯的水。空气清新,游船在碧绿的峡谷中航行,我打了一个清浅的盹。

你得用减法去思考

天生三桥如何形成

如果乌江是把刀,武隆县城就是刀口上的小城,局促,紧绷。看狭窄的乌江河谷阶地,我难以相信,全县如何住下40万人口。到了仙女山镇,这问题意外有了答案:原来,武隆县的平地都集中在高处。

仙女山镇海拔1200多米,丘冈起伏,相当宽阔。2004年,武隆县将原白果乡、核桃乡及周边村落整合成一个新镇,作为避暑胜地和旅游接待中心——附近有天生三桥、龙水峡地缝和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景区。仙女山镇经过精心规划,每条街道种一种行道树,街道也因此命名,诸如银杏路、桂花路、香樟路等等,到处是豪华别墅和酒店。导游自豪地说,仙女山的房价早就超过了县城,达到了重庆主城的水平,日后将是武隆的中心。我们不幸来早了,树没长大,人也稀少,天黑后回到荒郊野岭的本色,找不到地方吃夜宵。酒店开门就扑来一股潮气,没有空调,热水时有时无。

第二天是周日,天生三桥景区游人如蚁,检票口排着长长的队列。我们落荒而逃,改往游龙水峡地缝。

所谓地缝,其实是狭长深邃的嶂谷,类似各地的一线天。所不同的是,它并非出现在高出地面的山体,而是脚下,俨然大地裂开的一道缝隙。我们先乘坐80米高的电梯而下,又下了一串长长的阶梯,才置身于谷底。沿着河谷行走,犹如漫步于宽三五米、高百余米的深邃石巷。涧流在岩石间奔流跌宕,泠然作响。那水,真是清冽极了,或飞瀑直下,溅起雪白的浪花,或汇聚于石潭,翡翠一样温润碧绿。抬头仰望,唯余一线天光。

龙水峡是羊水河下游的一段,约一公里长。溯水而上,最后来到一面巨大的山崖,白果伏流出口。事实上,这是一条从天生三桥景区奔来的地下河,于山腹缝隙处汩汩流出,变成明流。显然,龙水峡最初也是伏流,但因为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洞穴塌顶而得见天日。在喀斯特地区,明流与伏流交替,是常见的现象。

看完地缝,再回到天生三桥,就更容易理解其形成原因了。天生三桥是武隆最著名的景区。你想,天生桥已经属于自然奇观,何况三座天生桥密集在1.2公里之内呢?毫无悬念地,它们夺得了世界最大天生桥群的桂冠。三座天生桥已经让人叹为观止了,更何况三桥之间夹着两个天坑,像大汉堡一样安排得妥妥帖帖!你无言以对,只好感叹:上苍独厚武隆,聚天下美景于一地。

天生桥和天坑,都在大地之下。依然是一个80米高的电梯,过天龙桥洞盘旋而下。天龙桥一墩两孔,桥高235米,拱高96米,平均跨度34米,宛如人工凿出的桥梁,恢弘壮观。它与青龙桥之间,是一个口部直径500多米的“十”字形天龙天坑,悬崖四合,下陷200余米。前几年,导演张艺谋来到这里,建了一座古香古色的天福馆驿,拍摄《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外景。导游强调说:这里原来就有一个驿站,张艺谋只是在原地重建而已。不管大家如何评论这部电影,但你得承认,张艺谋挺会找地方。

沿着小溪穿过中间的青龙桥——比天龙桥更高,但跨度略小,就从天龙天坑进入了神鹰天坑。仰头张望,在导游的指点下,才看出青龙桥顶的岩壁神似一只收拢翅膀的老鹰。神鹰天坑较小而深,最大口径300米,最大深度285米,形状接近正方形。人行坑底,犹如困兽。

最后一座黑龙桥,桥洞更高、更窄、更厚,还要转个弯。最有意思的是,洞壁冒出几眼泉瀑,水花随风飘洒,落入我张开的手心。原来坚硬的悬崖内部还藏有许多小伏流,可是让人疑惑的是,天坑里的溪流实在太小了,一股涓涓细流,如何造就如此巨大的奇迹?后来读资料,我才明白,由于乌江深切,本区地下水系早已被袭夺,羊水河在上游进入落水洞,改道往另一个方向排入乌江。也就是说,天生三桥和下游的龙水峡,事实上是羊水河早已废弃的河道,难怪水流极小。

还原天生桥与天坑的形成原因:最初贯穿三桥两坑地带的伏流羊水河,水量相当大,当地势抬升,河床下切,形成庞大的地下洞穴,终于在数处发生大面积坍塌,崩塌物被水流搬运一空,形成了天坑,其残留部分则成为三座天生桥。

你得用减法去思考这一切。桥不一定是造出来的,也可以是地下河其他部分塌陷后剩下来的。世界很奇妙,背后的原理却至为简单。

对此有何意见?欢迎在此发表您的想法!